1998年的宗文弄水井 刘晓伟摄
他从上万张照片中精心挑出七百多张,结集出了一本书《杭州老街巷地图》,上面收录了500条小巷、120多口水井和100多个墙门。这是消失中的记忆,生活中的留存
刘晓伟跟井有缘。
从小生活的地方在田家园,那里有口四眼井,刘晓伟就在这口井边生活了30多年,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最美好的时光。之后他搬了三次家,巧的是,每一次家的旁边都有水井。这使他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水井情结”。
作家陆文夫曾经这样描述:水井如同珍珠一般,撒满了小巷的角角落落。刘晓伟很认同。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他开始走街串巷寻找这些珍珠,用相机把它们拍下来。
刘晓伟是位大学教授,拍井跟他的工作没关系,完全是他个人的一项爱好。是他作为一名杭州市民,对这座城市的生活和记忆进行的执著记录。
挎着两个相机找水井
刘晓伟对在井边生活的情景,一直难忘。井水通人性,冬暖夏凉。夏天的时候,刘晓伟跟小伙伴们把西瓜用篮子吊着放进井里冰,等拿出来吃时,凉爽可口。
每次放学回家,都要从井边路过,井边不是有人在洗衣服,就是有人站在那里聊天。在刘晓伟的记忆里,井是一个民间话语的集散地。
1993年的一天,北方有亲戚来杭州玩,看着老街巷老井,发了声感慨:真有味道啊。亲戚旅游者的视角,让刘晓伟心里一动。何不把这些拍下来?从小喜欢摄影的刘晓伟,开始做起了这件事。
把干粮和水往口袋里一塞,跨上自行车,刘晓伟出发了。一口口水井跃入他的镜头。拍完了认识的水井,就去找不认识的水井。杭州城哪里有井,没有一幅现成的地图,刘晓伟只能挎着相机,到处去找,到处去问人。
张口就问的问题是:这里有没有水井?这个挎着两个照相机的中年人的奇怪举动,经常招来一些误会。有时他被误认为是社区派来往井里撒漂白粉的,有时被误认为是开发商。
挎着的两个相机,一个装彩色胶卷,一个装黑白胶卷,刘晓伟的想法是:彩色照片时间长了会变色,所以得做好两手准备。
不断地寻井、拍井,做起来他才发现,这件事开始得有点晚。当时旧城改造已经开始,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今天还能看到的井或巷,过几天再去,也许就找不到了。他必须和旧城改造竞赛,抢速度。
拍了两万多张照片,钱都用在这上头了。为了节约成本,彩色的胶卷拿去冲洗,黑白的照片自己躲到暗房里洗。阴雨天的夏季夜晚,是洗照片的好时机,也是最溽热难耐折磨人的时候。
每口井都有故事
拍了20年井,像梳子一样一条巷子一条巷子地梳过去,刘晓伟给四五百口井留下了影像记录。据说杭州目前的井,加上城郊农村里的,大概还有两三百口。毫不夸张地说,杭州主城区大部分的井都被刘晓伟拍过,不过,他拍的大部分井现在都已经消失了。
杭州井多,曾经遍布城市各处。《民国时期的杭州》里有记录:到1930年为止,杭州共有4842口井,平均20户人家就有一口井。人民日报曾刊文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杭州还保存有5549口水井。
从唐朝刺史李泌建六井开始,关于造井饮水的传说和典故就有很多。吴越国钱镠造了九十九口水井,至今在延安路上的钱王井据说是仅剩的其中一口。五代高僧德韶,自己出资开凿了五眼的吴山大井,被称为“钱塘第一井”。吴山脚下的郭婆井,挤挤挨挨地有十个眼,是井眼最多的井。而郭婆的老公和儿子也分别在杭州城内造了井,取名“郭公井”、“郭儿井”。
可谓井井有故事,井井显乾坤。
杭州的井千姿百态,有的井台非常高,有的井台低一点,井台的形状有圆有方,还有六边形。井的眼数,从一个眼到十个眼,各有各的风味。
在刘晓伟拍过的井里,有典故的占一部分,更多的井,则是普通的水井,讲的是老百姓的生活。
黄醋园4号有口井,刘晓伟1995年6月拍的,六角形的井台边上,放着木盆、搓衣板、水桶和小木凳,让人一眼就联想到洗衣服的勤劳妇人。还有一口井,位于建国北路一户人家的客厅里,那是1996年12月拍的。一张红色八仙桌紧挨墙壁,屋子正中央立着一口井,像北方的锅台。照片背面,刘晓伟细心地写上了说明:汲水、消防救灾之用。
拍的是城市集体的记忆
井,只是刘晓伟拍的一个元素。他的镜头关注的,还有小巷、墙门、标牌这些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东西。
在他的眼里,水井像珍珠,小巷像经络,而古老的石库门上,那斑驳的青石条就像镜框一样,走进去,里面也许住着“七十二家房客”,是百姓有滋有味的鲜活生活。拍了二十多年,刘晓伟越拍越有味道。
但最强烈的感受,却是想哭。这种感受,此前他对媒体说过好多次。站在时代的变革和城市的变迁中,那些旧的事物慢慢远去,好像不得不与一个老朋友做永久的告别。这是一种复杂的感情。
曾经有一次在拱宸桥拍了小巷,回家后整理照片,发现有一条巷子名字记不得了,他过去想找一下。结果那里全部翻新了。后来遇到几个50多岁的人在桥边,刘晓伟就拿着照片打听那条巷子叫什么名字,结果这几个人全回答“不知道”。这让刘晓伟大吃一惊,这是从小就住在那里的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啊。
他开始思考,历史文化往往需要用一种物化的形态,才得以留存下来。否则,会有惊人的遗忘。他觉得,影像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记录下这个城市的集体记忆。
2005年,他从上万张照片中精心挑出七百多张,结集出了一本书《杭州老街巷地图》,上面收录了500条小巷、120多口水井和100多个墙门。这是消失中的记忆,生活中的留存。
前年春节,刘晓伟又搬了一次家,从城南搬到了城中。这次家的周围没有井,也没有巷,但并不妨碍他对民俗文化的关注。他还继续在拍,拍重获新生的老街巷的生活,拍前后的对比。
他总觉得,面对照片和文字,人们会真切地倾听到悠悠岁月低吟浅唱的回响,还有悄然远去的历史的足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