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去年11月曾在新加坡做过一个演讲,题目就叫做《因小而美》。意思是说,别小看中小企业,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反倒是他们更能经受得住压力。在马云看来,金融危机对大企业来说是一场灾难,但是对于小企业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他还在演讲中提醒银行家们,现在就行动起来,给中小企业贷款。
当大的东西以绝对优势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时,易被忽视的小事物却以自己的姿态在顽强生长。有时候能出人意料地展现自己的独特之处,甚至释放出不可低估的能量。所谓小事物的美好。
从Blog到Twitter,从博客到微博,空间看似越来越小,越来越有限,小小平台上的产品却五花八门,有些直接击中你的内心。
奥巴马在白宫草坪上种了棵菜,李开复在机场遭遇了大雪,吴晓波在三八节那晚给16岁起就认识的女人——他的妻子泡了壶铁观音,名人们制造的产品满足了普通人的围观欲。
而对普通人来说,140个字的限制,让人们对语言的使用更加精炼。人人都在用短句子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工作效率想必是很高的。无数的短句子,汇集起来是多么庞大的信息量。
一个小方框里,你会说什么呢?“你吃了吗?”“你好吗?”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垃圾的问候语,在朋友看来却可能是温暖而美好的。至少在发言者自己来说,那是现场直播的麦克风,只要自己开心就好。
小的东西越来越有市场,因为不必费尽心机引经据典,既可以是灵光一现的智慧火花,也可以是随口一说的唠唠叨叨,微博因其小,反而成就了一种轻松、自在。生活中的“大”本不缺少,谁都看得见,但跟微小的个体又有多大关系呢?所以,当微博来了的时候,话痨把它当做福音,说不成完整句子的结巴也视之为知音。
小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此。当一个个“小”集中起来,可能会像原子核聚变反应那样,能量无穷。人际互动更加扁平化,意见表达更为充分。
2010年年初,代课教师被“清退”的消息传来,天涯社区的梁树新原本寄希望于传统媒体但无果,于是1月5日,他在微博上给教育部长袁贵仁写了一封信。该条微博被疯狂转载。结果仅仅一天时间,代课教师的问题便举国关注。
梁树新事后说,如果让他正经八百地写封有深度的长信,恐怕要查资料,引数据,不是片刻之间就能完成的。而小空间的限制反倒给了他机会,直奔重点直接表达个人意见。
同样在今年初,杭州,一个2岁小男孩在环北市场附近走丢,报社记者在采访的同时发了微博,几百人迅速转发,后来小男孩找到了,虽说不是靠微博直接找到的,但由此聚集的力量可见一斑。
中国社科院在2009年12月出版的《社会蓝皮书》中,对微博如此定义: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
此刻,你在做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简单,却可以导向一种更趋于自省的文化。一些资深微博说,当你每天都要数次停下来观察自己的感受和思绪时,日积月累,这种行为就变得具有哲学意义了,就好像希腊格言中的“了解你自己”,又近似心理治疗中的“内观”的概念。
类似微博这种的小还有不少,比如MSN签名、QQ签名,都是对自己的记录或是内心的审视。是时候了,在这些小事物里发现美好、创造美好。
这是属于你自己的小时代,跟郭敬明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