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建成的银楼钱庄,1996年7月爆破拆除。 章胜贤 摄
记者 王毅 摄
除了拍下数万张老杭州的照片外,他还收藏了两千多件与老杭州有关的各种历史遗存。记录城市的发展,保存城市的记忆,也见证城市的日新月异
章胜贤对杭州老房子的关注和研究,是因为摄影。而他喜欢摄影,又是因为他的父亲。
章胜贤的父亲在解放前拥有自己的汽修厂和货车,良好的家境,为其摄影爱好提供了保证。所以,在章胜贤小的时候,虽然家境不如从前,但那些相机还在。“都是进口的相机,虽然是老古董了,但现在都可以用。”
从小时候到青年时代,章胜贤的摄影,纯粹是爱好,没有什么主题。这种情况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得到改变。
那个时候,在农村插队的章胜贤回到杭城,揣着父亲的相机,进入原杭州羊毛衫厂工作。
在那里,章胜贤碰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同事。同事在厂里的宣传部门工作,写得一手好字,当时章胜贤就想跟他学书法。但同事拿给他一本《国际摄影》杂志说,学啥书法?摄影也是艺术啊。同事还说,现在改革开放了,城市肯定很快就会发展、变迁,你可以用相机来记录历史,留下城市的记忆。
章胜贤说,同事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他开始琢磨这里面的门道,开始有针对性地去拍摄,尤其是那些书上“拆”字的老房子。
“那个时候,我在心中给了自己一个承诺:我要拍这个城市。”不论刮风下雪,章胜贤几乎每天都要出去拍照。而上班经过的小河,错落的民房,还有居民的生活,都成为他记录的对象。
拍摄杭州的历史
章胜贤说,那时候的杭州城,都是小街小巷串联起来的,不像今天,到处都是宽阔的大马路。
而章胜贤每天去街巷里拍照片,就像徒步旅行,他越来越喜欢这种感觉,对拍老杭州以及市井生活十分狂热,家里有点钱了,都被他拿去买胶卷和冲印材料,常常入不敷出。
“有人说过,如果要让一个人贫穷,就给他一台相机。”章胜贤说,这话很有道理,单位那点工资,根本不够他的开销,所以,在工作没几年后,章胜贤选择了下海经商。
“我这个人做生意有遗传,我凭自己的能力,从小生意做到大生意,越做越好。”章胜贤说,做了几年生意,想想有了介许多钞票,这辈子都用不完了,就结束了生意,从此“脱产”专心搞摄影了。
1983年,如同章胜贤同事当年的“预言”,杭州实施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的序幕。
章胜贤带着相机,跟随着旧城改造的脚步,记录下了一个个标志性的事件。譬如高架开工,道路扩建,乃至换路牌,都被他用相机记录下来。
现在,章胜贤拍摄的数万张老杭州的照片,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加珍贵了。
2001年,章胜贤举办了“钱塘记忆”陈列馆,引得大批人来参观。许多人在那里找到了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场景。
有一天,章胜贤听到有人在展厅里哭泣,一看,是个外国女子。她说她1994年在杭州留过学,现在再次来到杭州,发现杭州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而看到章胜贤老照片里的杭州,就是她上一次来杭州时候的景象,不由悲从中来。
章胜贤的一个朋友,小时候家住在下城区,后来搬家了,再后来,那里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有段时间他一直在寻找他们家老房子的照片,可是犹如海底捞针,终不可得。从章胜贤那里,他发现一张照片,背景竟然就是他家那幢老房子,照片里还有他的祖母。他当时激动得一把抓住章胜贤的胳膊,连喊“老哥、老哥”。
拍了几十年的老杭州,章胜贤对于照片背后的历史故事,也非常了解,成了研究老房子、老杭州的专家。现在,和章胜贤随便站在一幢高楼大厦面前,他都能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们,这里以前是怎样的光景。
收藏杭州的历史
除了拍照片,章胜贤还喜欢收藏。不过,与许多收藏家不同,章胜贤只收藏与老杭州有关的各种历史遗存。
“我不仅要拍摄杭州的历史,还要收藏杭州的历史。从良渚石器到南宋陶范、陶模、陶俑,再到民国时期老字号的包装纸,与杭州五千年的文明史相关的东西,我都尽力收藏。”
譬如南宋时期的陶范。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章先生开始收集陶范,时至今日,章胜贤已经拥有四五百个了。
“陶范是摄影技术没有发明的时候中国人最早的‘照片’——古人把杭州各种生活场景刻录在陶范,然后复制出陶模来,进入千家万户。你说,我们的古人是不是很聪明?”章胜贤说。
到现在,章胜贤的收藏少说说也有两千多件了。根据他收藏的各朝各代与杭州有关的器物,可以写出一套有关杭州历史演变的书了。
章胜贤说,杭州城的历史是层层叠加起来的,用图片记录城市的发展,对于保存城市的记忆,对于见证城市的日新月异,以至于作为城市日后发展的规划或者参考,都是大有裨益的。现在他几乎不大出门了,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老照片。因为都是些老照片,如果不注明相应的时间和地点,现在的人很难讲出照片中的场景与现今的场景相比对。
章胜贤向我们展示了一张老牛耕田的老照片。“这就是现在的黄龙体育中心。”听到章胜贤的解说,我们不由发出一声惊叹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