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城市周刊>
 
杭州VR 矩阵革命,还是尴尬跟风?
2016-04-12 10:02:54    杭州网

    

    uSens凌感的移动交互头显Impression Pi(印象湃)

 KAT研发的VR万向跑步机

    VR早就不是一个在小众圈子里自娱自嗨的产物了。

    今年年初,高盛发布了一份VR报告预测,到2025年,包括软件及硬件在内,全球虚拟现实产业的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这么大的市场盘子,谁不想分一杯羹。

    在Facebook、HTC和SONY等科技巨头纷纷上市VR硬件设备之后,阿里巴巴终于按捺不住,宣布要进军VR了,成立VR实验室,启动“Buy+”计划。这一次,VR真的来了,全球正在兴起一场从未有过的“虚拟狂欢”。

    反观眼下的中国VR市场,到底是爆发的前夜,还是遍地的虚火?如果说VR能掀起一场矩阵革命,变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那么这个时间节点,什么时候会到来?

    1/ 出鞘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中国的VR产业是从中游开始发力的,杭州也不例外。换句话说,眼下大部分的VR企业都在做眼镜与头盔。

    去年3月初,uSens凌感的移动交互头显Impression Pi(印象湃)首次亮相,比映墨的星云Nebula VR眼镜还早了三个月。2014年4月,这家主打三维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的公司入选了高新区(滨江)“5050计划”,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正式引进落户杭州。

    “三维手势交互、自内向外的位移检测和AR+VR的叠加,VR领域的三个技术瓶颈我们都解决了。像uSens凌感的人机交互技术,已经被国外不少行业巨头盯上了,想运用到自己的VR产品中。”虽然整个产业正在疯狂发酵,资本“催热”市场化,但uSens凌感中国区总经理张宏表示,一个像样的VR产品面世之前,研发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门槛。早在Oculus出现之前,他们团队中就有成员在研究VR交互了,2003年开始做3D显示系统和3D交互系统,VR设备的研发已有十年。

    映墨科技也一样,从技术到应用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深耕与沉淀。“铁三角”冯国华、吴震和罗浩投身VR,到星云Nebula的正式曝光,花了近三年的时间。

    不过,最近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在一篇报道中称,数百家中国企业正在推出VR原型产品,分析师称这些产品带来的体验不尽如人意,眩晕感、清晰度及延迟等技术方面的体验问题尚未解决,许多产品都没达标。但是人们仍在争先购买,而原因很简单,就是价格太便宜了。

    江新民不否认这样的行业现状,整个国内市场的VR设备水准确实良莠不齐。“现在淘宝上有10000多款VR头盔,客单价低于168元的占90%,有些厂商销售的VR头盔甚至低到59元。”

    为什么国内产出的VR产品多走低端路子?在江新民看来,技术与产业链还不够成熟。眼下,利润最丰厚的上游芯片、操作系统提供商还一直处于沉寂。国外VR团队能迅速拿到第一手的硬件资料,而国内基于VR产业的各个核心组件厂家技术储备还非常欠缺,没有足够的产能来支撑VR产业千万级别的出货量电子元器件。

    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产业链的内部矛盾。在所有终端产业链中,最接近消费者的终端产品永远最活跃,所以中下游厂商的热度往往牵引着上游厂商的跟进。简单地说,在VR设备没有被市场认可的时候,所有底层的核心技术都选择在远处观察,然后谨慎入局。

    国内的VR设备在硬件和软件上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像刷新率、分辨率、视场角这些数据甚至还优于一些国外的王牌产品,但是整个中国VR产业的上下游生态链还未成型。

    去年6月,映墨的星云Nebula VR眼镜在淘宝上进行众筹,结果不少买家都在吐槽“可玩的VR内容太少了,而且展示方式单一”。这就是所有VR设备面临的最大挑战——缺乏一个让人戴上去就舍不得摘下来的理由。

    “我们产品配送的五六款内容中,两款是公司自行研发的,其余则是在国外网站淘了很久才淘到的。这种感觉就像被扔回了100年,切身体会到‘电影’技术诞生之时内容创作者匮乏的无奈。VR内容配套跟不上,一切技术优势都是白搭。”江新民说,现在国内大部分VR团队也和映墨一样,走的都是“硬件+软件+分发+内容”路线。所以映墨的困局,也是整个国内VR产业的尴尬境地,内容和平台太缺了。

    而uSens凌感,一方面在进行自主的内容与应用开发,另一方面也借助市场的力量与第三方的内容生产商合作。每一个开发VR设备的厂商都知道,在这个资源紧缺的市场,得内容者得天下。

    在百度搜索栏输入关键词“VR+内容”,浙江得图网络科技的门户网站就会在最显眼的位置跳出来。去年12月,他们的360°全景直播技术被引入了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其实早在VR概念大热以前,得图已经涉足了全景影像领域。现在看起来,他们似乎选择了一条相反的道路,先做内容制作、发布平台,再往前端做适配的各种硬件。

    那么,得图的内容数据库有多庞大?如今,得图网上已经有上万条全景图片和视频资源。只要在网站上安装一个插件,就可以观看全景照片和视频。当然这还远远不够,他们的目标是搭建一个完整的VR全景平台,打造集VR内容体验、社交和制作为一体的VR生态圈。目前,婚庆、房产、建筑和旅游是得图重点布局的四个领域。

    二更,作为一个内容驱动的杭州B2B视频平台,也在最近发布了自己的VR战略。眼下,他们正在打造国内第一部VR内容视频节目,将在迪拜塔、尼加拉瓜大瀑布等世界8个景点取景,采取360°全景拍摄的方式。

    虽然国内的内容生产布局在加速,但在张宏看来,大公司才是催熟一个市场的关键。“我们只有像国外Google、Facebook、SONY这些科技巨头都开始采取行动了,纷纷站上VR高地,才能带动并构建一个完整的VR产业链。硬件设备、操作系统、内容、应用、分发平台,每个环节都会陆续跟上。”

    不过,这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在BAT中,腾讯率先站了出来,在去年年底就发布了Tencent VR SDK及开发者支持计划,覆盖了游戏、影视、社交、直播、地图等多个领域。依赖其游戏、影视等资源,腾讯拥有广泛的VR应用场景。

    另外,在发布这个计划之后,腾讯云还推出了支持VR行业的云计算服务方案,方案与游戏场景结合,利于开发者大开脑洞。

    “在这之前,他们还以6000万美元收购了PocketGems。从这个角度看,腾讯是想做VR内容与渠道的分发平台,或者说进一步拓展游戏领域的盈利布局。”无论怎样,张宏认为这对于国内VR生态圈都是好事一桩。

    而在杭州,除了映墨科技投入了数百万的开发者“扶植计划”,uSens凌感也将在最近开启一项开发者“支持计划”。不同于传统的VR聚合平台,映墨的代码会开源出去,让内容生产者去深耕挖掘。

    不过,只有消费者掏出一笔又一笔真金白银,优质的内容才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在VR版图中。

    2/ 站上风口,内容为王

    3/ 谁来为VR买单?先to B,再to C

    映墨科技最早以淘宝众筹的方式,就是想试水C端消费市场。虽然卖出5530台头盔、销售金额达156万元的成绩看起来还算理想,但从之后的买家使用反馈来看,VR的C端消费市场并没有那么容易撬动。

    “大家一开始都是抱着尝鲜的好奇来购买VR产品。一个用户,从得知VR概念,到得到VR设备,再到熟悉设备,最后开始体验内容,几乎每一环都有门槛。内容不丰富,体验不完美,普通人很少会去主动尝试。”所以,映墨立即实施战略调整——由2C转向B2B2C,即大商户→小商户→普通消费者。

    这样的市场布局在杭州VR行业无独有偶。KAT是一家虚拟现实外设公司,他们研发的VR万向跑步机KAT WALK是一款泛体感类输入设备,通常被理解为VR辅助外设。目前,KAT WALK也定位于面向B端用户,诸如网吧、电玩城、桌游吧等。这些年轻人聚集的娱乐场所,是他们率先打开的消费市场。

    KAT创始人庞晨认为,国外很多VR品牌直接去做了to C市场,但是在国内还需要一个教育的过程。先专注于B端市场,做好产品普及和市场教育,再慢慢过渡到C端。“这就像早期PC出现的状况,当市场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新的产品形态出来面对消费者群体。”

    以现在的趋势来看,最直接而有效的变现方式之一就是开设VR线下体验店。门槛不低,价格略高。用户接触VR产品的途径有限,既然没法实现一次性购买,那么就来线下门店体验一把。VR厂商既能收取相应的报酬,也能培养一部分黏性用户。

    同时,网吧有着客流量的保证以及大批易转化的用户,也成了VR体验店最可行的载体之一。王思聪的电竞馆还没杀进来,顺网科技就要在杭州开VR网吧了。他们和HTC Vive达成战略合作,第一批的VR网吧体验店已经在筹建中,已有部分建好并开始运营。

    2016年,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消费级VR元年。但事实上在完全打开VR的消费市场之前,像映墨、KAT这些做硬件设备起步的公司,最初都是依靠给各行各业提供VR的全套解决方案来养活自己。先to B,再to C,让B端反哺C端,似乎是眼下VR团队在盈利模式上最好的出路。

    4/ 资本逐鹿,却烧不出一个“爆款”

    行业机构“VR圈”梳理的一项数据里,截至2016年2月21日,国内一共有67个VR项目融资,其中8家已经完成了B轮,蚁视科技的第二轮融资金额达到了3亿人民币。

    但在不久之前的2016深圳IT领袖峰会上,资本驱动的VR却被泼了一盆冷水——2014年中国共有200多家做VR头盔的公司,2015年只剩下60多家,而今年这种死亡速度还会加快。

    整个产业被“爆炒”,VR企业就容易在盲目市场化的过程中陷入“技术荒”。“从团购、O2O到现在的VR,都是一夜爆发的创业项目。迅速涌入的资本,这是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特色,”张宏说,在美国硅谷,如果某个新领域已经出现了几家标杆性的公司,就不会像国内这样大家都跟着蜂拥而上,而且资本方也会相对冷静。

    业界流行一句调侃的话,在一个VR沙龙上,来的投资人比项目还多。其实在华睿投资创投部总监茅弈恒看来,真正注入VR产业的杭州资本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疯狂。“映墨科技是我们投资的第二个VR项目,第一个是杭州的南湾科技。这是一家做电影技术解决方案的公司,从2D到3D的后期转换和制作,是做VR内容的。我们还间接投了卓然影业旗下的一个VR院线管理公司,是做VR平台的。”茅弈恒介绍说,从硬件、软件、内容到平台,华睿目前的方向是布局VR的整条产业链。“在内容环节,当下最重要的两大形态就是影视和游戏。而我们更看好VR视频会先于游戏打开消费市场,这也是我们VR战略的主要切入点。”

    在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殆尽的今天,VR真的会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吗?虽然VR公司正在抢地盘式的疯狂生长,但是能在C端形成巨大消费力的虚拟现实设备还没有出现。对,就是目前整个VR市场没有一件爆款。

    照一个知乎用户的说法:你可以适应拿着手机低着头看的世界,但你可以接受每个人带个大馒头在头上的世界么?显然太荒诞了。所以在张宏的设想里,移动端的VR设备将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毕竟专业级的重度VR用户还是小众。随着移动端的CPU的处理能力达到PC端的标准,设备将变得小巧、便捷而舒适。

    “我们始终认为,带着绳索和镣铐起舞的虚拟世界,还无法真正延伸人的体验。所以,移动端的市场一定会慢慢显现出来。”而在这个理想化的过程中,还有太多的技术壁垒需要突破。“AR的概念其实出现的更早,但感觉一直在蓄势充电,没有真正落地过。为什么?AR的技术难度,起码是VR的十倍。”张宏的言下之意,不论VR还是AR,都需要极高的技术含量,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漫长的时间研发周期。

    “完美的VR设备是什么样的?就像一台智能手机,所有的交互都可以通过一块触摸屏和各种手势互动来实现。”在张宏看来,VR能像智能手机行业出现一个iPhone这样成熟的革命性消费产品,快则两三年,慢则四五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厉玮    编辑:钟一鸣    
上一篇:幻境制造者下一篇:SK-II的情怀牌广告片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图库
 
风筝里 看西湖 ...
 
徐静蕾素妆演绎 ...
 
盘点历届世界杯 ...
 
摄影师捕捉调皮 ...
 
大白鲨跃出水面 ...
 
 
  社会新闻
舟山小船被风浪掀翻 船员落海1人获救1人失踪
机器猫口袋里的神器,哪些已经实现?
极致视觉享受!盘点罕见壮美世界奇观
韩星毕业旧照大起底
揭电影中的绝美容颜 中韩女星完胜海外军团
这画面太美不敢看!
中日韩女明星整容PK
惊悚!13种要命食物比砒霜还毒
广东汕尾受“天兔”重创
英大厦外墙反光“烧化”路边汽车

风筝里 看西湖的魅 ...

徐静蕾素妆演绎纯美 ...

百万余株郁金香竞相 ...

临安“玫瑰小镇”颇 ...

用影子来作画?这一 ...

谁家庭院已飘雪 寒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7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