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城市周刊
 
80%的受访者知道垃圾分类很重要
2014-08-29 13:18:30    杭州网

    

    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 80%的受访者知道垃圾分类很重要

    但只有20%的人在认真分类

    制图 焦俊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一书中描绘的里奥妮亚城,越来越像是一个隐喻。在这本书中,居民们每天更换新的床单和被单,用新拆封的肥皂洗脸,穿崭新的衣服,不断从新冰箱里取出罐头食用。然后,“里奥妮亚周围的垃圾变成不可摧毁的堡垒,像山岭一样从四周耸起”。

    这是一幅令人心悸的图景。而为了避免像书中的里奥妮亚一样陷入垃圾围城的窘境,从根本上而言需要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因而在家庭和社区中垃圾的分类投放就显得尤为重要。前段环节的高分类率可以让更多垃圾转化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更能让后续的工作变得简单。

    那么目前杭州的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推广情况如何?我们之前用三周时间,通过纸质和电子渠道,向不同社区的不同年龄群发放了500份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56份。而从回收问卷的反馈情况来看,垃圾分类的推广情况难言乐观,多数受访者未形成分类习惯。与此对比鲜明的是,多数人认为垃圾投放者应在分类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

    分类意识与现实明显背离

    一方面他们认可在垃圾分类中,自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尚未养成分类的习惯

    此次的调查问卷,我们共设置了10个问题,包括“是否有垃圾分类习惯”,“是否了解垃圾分类作用”,“对现有垃圾分类设施是否满意”,“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垃圾分类”等问题,力图从多个维度探究目前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及行为,起到窥斑见豹的效果。

    就受调查样本的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情况来看,总体而言并不乐观。我们针对该问题设置了4个不同强度的选项:“每次都分类”、“经常分类”、“偶尔分类”、“从不分类”。我们将选择前两者的群体定义为“已形成垃圾分类习惯”,选后两者则表示尚未形成习惯。

    统计结果显示,已形成分类习惯的样本仅占总体的20%,而尚未形成的则达到80%。其中选择“偶尔分类”的约占45%,而选择“从不分类”则约为34%。就此而言,已形成垃圾分类习惯的群体比例偏低。

    与此相对,在有关“垃圾分类回收中,哪个群体应该发挥最大作用”提问中,我们共设置了“垃圾投放者”、“环卫工人”、“职能部门”、“宣传媒体”、“居委”、“社区宣传员”6个选项。选择“垃圾投放者”的占比达到80%,显示受访群体大多数认为在垃圾分类中,处于第一环节的投放者作用最为关键。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了居民意识与现实的明显背离,一方面他们认可在垃圾分类中,自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另一方面在生活中大多数又尚未养成分类的习惯。这是一组耐人寻味的对比数据,表明主观上认为的垃圾分类主体力量,并不能自然转化为客观上的践行者。

    这之间仍然缺乏足够的催化剂,这些催化剂可能是令人难堪的道德压力,可能是别无选择的制度倒逼,也可能是对未来垃圾围城危机的心理恐惧。

    对垃圾分类窍门认知度不足

    事实上,目前杭州社区内大部分的分类垃圾桶是黄绿两色,绿色投放厨房垃圾,黄色投放其他垃圾,相对比较简单

    为何会出现意识和现实操作之间的明显背离?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来看,对垃圾分类知识和窍门知晓不足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有关“你对垃圾分类回收的作用与效益是否了解”的提问中,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很清楚”、“基本清楚”、“不清楚”。选择“很清楚”的不足1%,而选择“基本清楚”和“不清楚”的分别占到约51%和48%。这一结果显示,受访公众对垃圾分类的重要价值还处于不甚了解的状态,而这也会影响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和热情。

    是否愿意参与垃圾分类,一方面取决于对“分类有多大价值”的判断,另一方面则取决“会不会分类”。

    在我们针对“你是否了解垃圾分类投放的小知识和小窍门”的提问中,我们设置了“很了解”、“部分了解”、“不清楚”三个选项。选择“很了解”的占比同样不足1%,多数人选择了“部分了解”,占比约为73%,而选择“不清楚”的则有26%。

    显而易见的是,面对种类繁多的各类垃圾,分类是一项对精细度和准确度要求很高的活儿,仅仅处于部分了解的“懵懂”状态是并不足够的。这也成为居民在现实中将垃圾分类付诸实践的一大障碍。

    事实上,目前杭州社区内大部分的分类垃圾桶是黄绿两色,绿色投放厨房垃圾,黄色投放其他垃圾,分类虽然比较简单,但也提高了可操作性。小区大门口则会设置红(有害垃圾)、蓝(可回收垃圾)垃圾桶,用来投放较少产生的有害垃圾及可回收垃圾。

    当然,垃圾分类知识需要在有效的传播中渐入人心。我们针对“居民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垃圾分类知识”的提问结果显示,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大众传媒是受访者了解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往往转瞬即逝,往往是看过就忘了,不容易形系统性的认知和记忆。

    此外,通过社区居委了解也占据一定比例。事实上,杭州目前垃圾分类率较高的社区,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即社区志愿者、宣讲员在推广垃圾分类中积极得力,采用上门指导、蹲点督导等方式强化居民分类意识。这也符合传播规律,面对面的人际沟通往往是效果最好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它更直接,更容易令人印象深刻,更容易对不分类者施加心理压力。

    对现有分类设施认可度不高

    有受访者认为,目前黄绿两色垃圾桶设置过于简单,即使居民能准确投放,但并不利于正确分类

    垃圾分类,如果没有设施的充分供给和保障,美好的意愿终难免沦为一厢情愿。在社区中,分类的垃圾桶和垃圾箱就是最重要的分类设施。如今,黄绿两色的分类垃圾桶已覆盖了杭城的大多数社区。

    那么目前社区居民对于这些设施的效用如何评价?我们的问卷也对此设置了相应问题。

    在有关“您所在小区是否有分类垃圾桶”的提问中,95%的受访者均表示在小区中见过分类垃圾桶,这也印证了目前分类垃圾桶在杭城社区中的高覆盖率。也有较多受访者认为自己社区居民基本做到了按照黄绿垃圾桶分开投放,但问题在于,“垃圾桶设置过于简单,以厨房垃圾为例,所有在厨房产生的垃圾,包括厨余、牛奶盒、鸡蛋盒等等,都装到一个垃圾袋,扔到绿色垃圾桶里,看起来投放很正确,但很显然,这样的分类是不正确的。”一位受访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小区应设置更详细规范的垃圾桶。

    与此相应,在关于“您认为现有垃圾箱是否有起到分类作用”的提问中,选择“有,作用很大”的仅占约1%,另有约85%的受访者选择了“有,作用很小”,14%的受访者索性直接选择了“没有作用”。这也表明不少居民对现有垃圾桶的分类作用认可度不高。

    对比而言,日本、德国等典范国家的垃圾分类则要更为细致。比如垃圾回收利用率欧洲第一的德国,在首都柏林,城市清洁公司根据住户密度,决定配备垃圾桶的大小,并确定住户需缴纳的费用。每栋住宅楼通常配有四个小型垃圾桶,分别收集饮料瓶等塑料及金属材质轻型包装、废旧报纸、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以及杂草和树叶等有机垃圾。每个垃圾桶的盖子上,都贴有写明各种可以投放垃圾的标签,还配有相应的卡通漫画,一目了然。

    我们所列的问题如下

    1. 您家在垃圾投放前是否会进行分类呢?

    2. 您对垃圾分类回收的作用于效益了解吗?

    3. 您所在的生活小区是否设有分类投放的垃圾桶?

    4. 您对现在投入使用的分类垃圾桶满意吗?

    5. 您了解垃圾分类投放的小知识和小窍门吗?

    6. 您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多选)

    7. 您认为现在投入使用的分类垃圾桶能真正起到分类作用吗?

    8. 您认为在小区中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多选)

    9. 您认为垃圾收运后会被如何处理?

    10. 您认为垃圾分类回收中,哪个群体应该发挥最大作用?

    样本构成

    性别

    男53% 女47%

    年龄

    18岁以下 4%

    18~24岁 27%

    24~40岁 30%

    40~60岁 21%

    60岁以上 18%

    教育程度

    高中及以下 35%

    大学本科 57%

    本科以上 8%

    居住小区建成时间

    3年以内 23%

    3~10年 42%

    10~20年 30%

    20年以上 5%

    | 他山之石 |

    垃圾分类典范地区

    是如何提高前端分类率的?

    整理 见习记者 齐航

    垃圾分类,虽然看似举手之劳,却着实不易。好在已有不少在推行垃圾分类中较为成功的典范国家和地区,他们是我们的城市学习和追赶的标的,也是我们反求诸己的参照系。

    总结比较这些优秀样本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在家庭和社区的前端环节形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和氛围,这样习惯和氛围的形成并非源于先天的“素质优越性”,而是由完善的制度框架、有效的经济杠杆、细致的宣传引导等所共同造就。

    日本:一半以上人口实行垃圾从量收费

    日本对一半以上的人口实行垃圾从量收费。一般情况下,有害垃圾和资源垃圾的收运是免费的,可燃烧垃圾和不可燃烧垃圾的收运则要按垃圾体积付费,市民通过到指定地点购买特制垃圾袋完成付费。此外,很多地区的垃圾袋还采用“实名制”。

    从量收费意味着“多扔垃圾多付钱”,对有害垃圾和资源垃圾的收运免费,有利于环境管理和资源回收。对可燃烧垃圾和不可燃烧垃圾的收运则要按垃圾体积付费,付费方式是市民到指定地点购买特制垃圾袋,不同容量的垃圾袋价格不同,其价格包括了垃圾收集和处置的费用。每种垃圾有特定的颜色分类,袋子有系列号,并且每个地区只能用本地区的垃圾袋。这种垃圾袋的厚度余额为0.03毫米,容量一般分为10升、20升、30升和40升等,按大小,每个袋子分别相当人民币1.6元至6元不等。这类垃圾袋大都采用透明或半透明的形式,很多地区还要求记名,这实际上起到了一种监督作用,进一步提高民众自觉性。

    德国:从幼儿园起就接受垃圾分类知识

    德国民众对玻璃瓶的消费量极大,果汁、汽水和啤酒等饮料都需要用大量的玻璃瓶来装,而单单是玻璃瓶的投放在德国也很有讲究。

    投放玻璃瓶的垃圾箱一般被修建成圆形“堡垒”,外壳漆成白色、绿色和棕色三种颜色,分别投放透明、绿色和棕色的玻璃瓶。为不使丢弃玻璃瓶的破碎声音太过干扰附近居民的休息,回收桶上还会标明投放时间。

    此外,德国政府对民众垃圾分类意识培养的重视也为人称道。孩子们从上幼儿园起,老师就向他们灌输垃圾分类的知识,如今垃圾分类已深入人心。你在街头随机问任何一个柏林人,他都会告诉你把废旧报纸丢入蓝色垃圾桶中,把有机垃圾丢入棕色垃圾桶,把厨余垃圾丢进黑色垃圾桶。

    中国台北: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与垃圾清运一次完成

    台北的街道是出了名的干净和整洁,在街头你几乎看不到角落里堆着垃圾的情形,就是满大街找个垃圾桶都很困难。“垃圾不落地,让城市更美好”的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1997年,台北开始实行“垃圾不落地”和“三合一资源回收计划”,规定市民必须把垃圾直接交给垃圾车收运,并在垃圾车后跟随资源回收车,方便市民将“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与“垃圾清运”一次完成。另外,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市民必须购买专用垃圾袋清理垃圾。垃圾越少,缴费越少,经济的诱因促使民众自觉减少垃圾制造。2005年,台湾全面推动强制垃圾分类,将垃圾分为三类:资源、厨余跟一般垃圾。资源垃圾可回收再利用,厨余垃圾可做肥料,一般垃圾可通过焚化发电。

    正是这样的制度设计,诱导乃至倒逼了台湾民众分类习惯的养成。

    日常生活中如何分类垃圾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齐航    编辑:钟一鸣    

上一篇:垃圾去哪儿?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图库
 
徐静蕾演绎纯 ...
 
调皮海豚表演跳高
 
盘点世界杯抽 ...
 
生死杀戮
 
伤别世界杯
 
 
  社会新闻
·惊悚!13种要命食物比砒霜还毒
·广东汕尾受“天兔”重创
·英大厦外墙反光“烧化”路边汽车
·女人发起狠来不让须眉
·盘点各种“奇葩”防盗方法
·“熊猫频道”爆红网络
·海上要塞芬兰堡
·奥沙利文第五次夺得斯诺克世锦赛冠军:现场 ...
·范冰冰登《费加罗》封面
·老女排国手陈招娣因病逝世

徐静蕾演绎纯美新娘

调皮海豚表演跳高

美宇航局拍摄太阳 ...

航拍遍野郁金香

人生璀璨如烟火

喵星人液化新技能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4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